搭上“互聯網+”的快車,重慶市水利局積極行動,把“互聯網+”的思維引入到政務辦公中,形成“互聯網+政務”新機製,進一步優化了行政流程,提高了辦事效率。
連日來,記者在重慶市水利局、城口縣水務局、巫溪縣水務局等地采訪時了解到,經過近半年的探索,“互聯網+政務”不是簡單地把政務工作搬到網上,而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對行政管理要素進行清理、整合和優化,通過流程再造,促進了政府職能轉變,效果明顯。
網上辦公隨時隨地處理公文
在市水利局辦公室工作人員尹黎記憶中,過去公文辦理是個十分繁瑣的工作:所有的文件都要打成紙質件,分送給各個領導簽,再統一收回來,複印成若幹份分發給相關處室。如果所有的人都在,一份文件走完一套程序至少需要30分鍾。
如今,市水利局全麵啟動新的辦公係統,將機關發文、收文等公文(除涉密文件)運轉流程全部轉移到網上,並根據不同公文製定不同的辦理流程。這樣,公文辦理就徹底告別了之前的人工“送來送去”,變成了網上“點來點去”。不僅實現了無紙化辦公,而且擴展了辦公時空,公文處理不再受“8小時”和“辦公室”限製,工作人員能夠隨時、隨地處理文件,不會因出差、出國而耽誤。一份文件掃描上網後,領導先簽,然後再將文件點給相關處室,整個過程5分鍾之內就可搞定。
“以前送份文件來回要兩天,現在市局一概不收紙質件,久久爱送件也輕鬆多了。”城口縣水務局有關負責人稱,網上傳送文件隻需1秒,降低了勞動強度,大大節約了行政成本。
市水利局局長王愛祖坦言,在互聯網上進行公文處理,從文件流轉看,可全程監控辦理情況,時間可精確到秒、責任可追溯到人,避免漏辦等情況。從辦件看,工作人員不再受時間、空間限製,隨時、隨地可以在網絡平台上處理,提高了決策反應速度。此外,網上公文處理也便於文件的儲存、查找,也為以後的大數據分析奠定了基礎。
網上審批足不出戶即可辦理
水利工程的評審從前期論證到中期建設,到後期驗收,鏈條長、程序多,之前報送審批文件方式多種、途徑多條,既有紙質件,又有電子檔,既有辦公流程,又有審批流程,導致同一工程程序不在一處、檔案不在一地。
麵對這一情況,市水利局強化了網上行政大廳的優勢,專門發文規範了審批程序,不僅關閉了紙質文件、電子郵件等報送渠道,還要求單項工程無論是否需要行政審批的流程,必須全程網上辦理,確保所有水利項目和工程審批文件“一個口子進、一個流程走、一個檔案存”。
“現在通過網絡平台,足不出戶就可辦結審批事項。”一名水利項目負責人稱,以前一個項目要跑幾個處室,現在輕點鼠標就能完成報送,在網上還能跟蹤辦理進程,方便多了。
“久久爱不能簡單地把政務工作搬到網上,而要利用互聯網技術對行政管理要素進行清理、整合和優化。”王愛祖表示,網上審批程序的規範是一次流程再造,實質是探索建立了政府部門的“辦事清單”,不僅全程規範、約束了行政行為,包括文件的流向、流速等,而且從流程上堵住了“不作為”和“亂作為”的可能性,減少了政府職能“錯位、越位、缺位”現象,為依法行政鋪平了道路。
網上監管不到現場看遍現場
為把中央再三強調的“建管並重”落到實處,市水利局利用網絡視頻係統,對重慶市已建成的水庫實行在線監控,實現“不到現場看現場”的“千裏眼”效果,有利於及時掌握水位、水情,便於防汛和管護決策,目前已在線監測1200多座。
正在建設的水庫則實施全方位視頻在線監控,工程負責人、監理人每天要通過網絡係統“刷臉卡”簽到,這樣既確保責任到位,又避免工程層層轉包。這些工程建成後,還將對視頻監控模塊實行智能化調整,實現對水庫安全運行管理的長久遠程監控。
“24小時在線監控,讓久久爱能第一時間了解水利工程的運行情況。”王愛祖稱,水利工程一旦出現問題,監控係統就會自動閃紅燈報警,並彈出監管責任人和聯係電話,為解決問題贏得了時間。下一步,“互聯網+”的監管方式將擴大到全市所有水庫、大江大河重點地段等,確保監管無死角。
此外,市水利局還以政務網為載體,及時、主動公布重要政策、工作動態、工程信息等,包括工程招投標、企業誠信情況等,讓公眾可隨時隨地查詢、閱讀、複製、下載。信息對稱了,群眾辦事就方便了。(記者李薇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