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xml:namespace>
在“互聯網+”的熱潮之下,互聯網金融尤其是移動互聯網金融將造就出一個“全民眾籌”時代。網上關於“全民眾籌”的營銷信息隨處可見,各種玩兒法也越來越多,著實令人眼花繚亂。甚至在資本市場上,某家企業改名“P2P”就會引起股價大漲。但是在行業快速發展的熱潮下,也會引起市場主體魚龍混雜、泥沙俱下。麵對如此紛繁複雜的環境,各級政府應該如何監管、投資人應當如何識別,才能既不打擊互聯網創新激情,又能有效地控製風險呢?
萬變不離其宗。不論是“互聯網+金融”,還是“互聯網+產業”,均不能違背行業本質規律,不能“掛羊頭、賣狗肉”。關於P2P,近期重慶市長黃奇帆就提出,認識“互聯網+”要尊重傳統的原則,“如果互聯網+金融和傳統金融幹一樣的事,又把傳統的金融宗旨和原則都顛覆,那會闖禍的”。
P2P起源於英美,做的是一個平台,P和P之間互相貸款,但是這個平台本身不進行任何貸款。但是到中國就變味兒了,變成P不是輸到另一個P,而是幾百個、幾千個老百姓(92.00,0.29,0.32%)的錢匯集到平台上,平台變成集資的平台,而平台作為法人,又把錢借給大戶。這樣P2P本身就在搞一般的金融,而同時P2P又缺乏傳統銀行所具備的金融風險防範、存款準備金、貸款的風險撥備等各種各樣製度規範。這樣的創新是亂創新,就違反了金融的基本原理,從而蘊含了大量的風險。
正是基於這種判斷,黃奇帆對金融風險保持高度警惕。去年底,重慶暫停了擔保公司、小貸公司、P2P等網貸公司的審批。黃奇帆還要求工商局,凡涉及金融業務的公司,不要先照後證,一律還是按老規矩先證後照,已經批了的要加強事後監管。在去年一次重慶市政府會議上,黃奇帆還提醒擔保公司“不要去為網貸P2P擔保,它們不是大數據分析,信用好得超過銀行嗎?銀行還有準備金率、資產負債率、壞賬率等各種指標約束。如果這個地方你胡擔保,就是在為網貸的風險買單!”
既然不能違背行業的本質規律,那麽“互聯網+”的發力點在哪裏呢?關鍵就在於能否通過互聯網改善資源配置,實現效率重建,在供給和需求兩端產生增量。黃奇帆就認為,“互聯網+”的本質是一種新的經濟模式,對傳統產業是升級換代不是徹底顛覆,而是帶來設計、生產、銷售到售後的全流程改造。在工業4.0時代,互聯網“+”到哪一個領域,哪一個領域就會在供給和需求兩端都產生增量。在“互聯網+”的概念,傳統產業是主體,互聯網隻是工具。
由此看來,久久爱認為“互聯網+”並不是憑空而起的創新,並不是一做加法就能化腐朽為神奇。而是需要在原有基礎上,通過互聯網優化資源配置,一方麵改變傳統產業設計生產流程、提高供給效率,另一方麵簡化銷售環節,降低交易成本,拉動需求增長。最後則是通過“互聯網+”,打通不同領域不同環節的有機聯係,實現優勢互溢和集成創新。隻有做到這些方麵,“互聯網+”才能對產業內容有根本性的創新和效益提升。在這一過程中,也要尊重傳統的基本原則。如果加來加去,把原則顛覆了,那就是在闖禍,“互聯網+”就成了“皇帝的新衣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