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xml:namespace>
今年全國兩會期間,“互聯網+”行動計劃引起了各方廣泛關注。推動移動互聯網、雲計算、大數據、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,促進電子商務、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,成為新常態下各地努力追求的發展方式。
“互聯網+”為何物?它在經濟發展中將扮演何種角色?即日起,本報推出“‘互聯網+’重慶在行動”專欄,講述“互聯網+”行動與各行業之間的聯係,並解讀我市在這方麵的初步探索。
坐進愛車,摁下按鍵,隨口報出出行目的地,幾秒鍾後,智能語音係統識別完畢,自動啟動導航程序並找到目的地開始導航;
堵車無聊,打開手機網絡熱點共享給車載影音係統,下載音樂播放軟件,想聽啥就聽啥;
回到家裏,突然想起車門沒鎖,掏出手機點開專用APP,輸入預設控製密碼,分分鍾搞定……
這些通過物聯網和互聯網實現的功能,已經在剛剛上市的幾款2015款長安轎車和SUV上實現。3月22日,在3款“新奔奔”轎車上市儀式上,長安汽車發布的一則消息,讓人們對“互聯網+”時代的汽車生活充滿憧憬——今後,你可以通過任何移動終端或官方4S店,選擇中意的長安汽車車型,然後在成千上萬種配置中,選擇外觀、內飾、中控係統、輪胎尺寸乃至發動機排量,然後就像在淘寶、京東網購那樣,付款後就坐等提車。
汽車“互聯網+”
顛覆企業傳統生存方式
“汽車的私人定製,就是‘互聯網+’催生出的C2B(消費者對接企業)的典型。”原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、管理學教授朱曉明表示,在C2B方式下,消費者將參與到產品設計生產、營銷流通等各環節,繼而占據市場主導;
通過互聯網帶來的信息透明度,將使得原來靠信息不對稱賺取差價的傳統中間商,逐漸讓位於擁有更強信息整合能力的服務商;企業之間原本以規模效應和資金為主的市場競爭,將逐漸讓位於信息利用和靈活協同,更加注重消費者需求的實時反饋,使傳統的流水線作業更加“柔軟”有彈性。
對一向按部就班的製造企業,尤其是每年產銷量動輒以百萬計的汽車企業來說,這看上去很美的“互聯網+”,意味著徹底顛覆傳統的訂單收集、研發、物料準備、製造、配送方式,以基於互聯網的更加開放的思維方式和組織形態,來完成每一輛汽車的產銷。
“新奔奔涉及的定製項現隻有8類,今後會更多,排列組合的結果是出現上萬種不同的車型。未來長安自主品牌汽車全麵實現定製後,這個數字會更加驚人。從上規模、成批量到個性定製,幾乎每一個環節都給久久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。”長安汽車產品規劃部部長譚本宏說,比如物流,“現在產品一個樣,可以批量投放,今後同樣是奔奔或逸動,北京的客戶和上海的客戶的要求可能從裏到外都不同,必須定點精準投放。”
最大的考驗還不在此。數萬乃至數十萬種選裝件,意味著企業在物料供應、庫存、現場管理等環節必須全麵實現基於物聯網的數據化、信息化,市場環節必須精準收集來自個性定製平台的用戶數據和趨勢走向,研發環節必須完成模塊化改造和端口預留、與上遊供應商的協同開發,以及開放市場采購所需認證管理,無論廣度、深度、複雜程度,都將遠超當下。
這一切,顯然不可能靠主機廠一己之力,與“互聯網+”相關企業聯手是必須的。在長安自主研發的車聯網平台incall升級到3.0版之際,去年11月,長安汽車與華為簽訂戰略合作協議,已確定在車聯網、智能汽車等領域展開全麵合作。
10大重點產業
重慶“互聯網+”蓄勢待發
“互聯網+”本質是傳統產業經過互聯網改造後的在線化、數據化。在本地製造業領域,隨著汽車業成為這一概念的“首吃螃蟹者”,接下來將是其他製造業陸續跟進。
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,在移動互聯時代,重慶的製造業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願望尤其迫切,其融合了“互聯網+”技術後的發展前景也頗具潛力。
佐證這一點的是,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順應“互聯網+”發展趨勢,將新一代信息技術、精密數控機床和機器人、航空航天裝備、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、先進軌道交通裝備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、電力裝備、新材料、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、農業機械裝備等10個領域作為“互聯網+”重點發展產業。而這10個產業在重慶都能找到相對應的企業。
目前在本地發展風生水起的機器人產業,就是一個縮影。
在重慶嘉陵集團“415摩托車焊接線”車間,工人啟動按鈕後,兩台焊接機器人開始同時焊接摩托車車架的弧形金屬材料,28秒過後,機器人就完成焊接任務。
“同樣時間內,1台焊接機器人所做的工作需3名熟練技術工人才能完成。”嘉陵集團工藝現場技術員李學亞稱,機器人不僅能大幅度提升生產效率,節約人工成本,並且還能把產品質量做得更好。
機器人代替人工生產,這在重慶製造業領域並不鮮見。市經信委統計,2011年以來,我市工業機器人市場年均增速達54%左右,如今全市各行業使用工業機器人超過5000台,其中汽摩、電子產業是“主力軍”,未來我市各行業對機器人需求每年還將以20%以上的增幅增長。
“一旦機器人產業融入‘互聯網+’技術,將發揮出‘1+1>2’的效果。這對於我市其他9個涉及‘互聯網+’重點發展的產業領域也是同理。”市經信委裝備工業處負責人認為,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“中國製造2025”計劃,就是製造業的發展戰略,它將借勢“互聯網+”發展來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。
從去年起,我市已開展“製造業裝備智能化提升行動”,鼓勵機械裝備、消費品等產業的企業前來申報政府對新增設備采購額20%的補助,單個項目最大補助額度達200萬元。
按規劃,到2016年,全市重點行業裝備智能化率將達到65%,智能製造裝備產業規模達到250億元;到2018年,重點行業裝備智能化率達到75%,智能製造裝備產業規模達到400億元,形成“整機+配套”、“研發+製造+服務”全產業鏈的智能製造裝備產業集群。
重慶製造業將迎來“核聚變”
裝備製造業從製造升級為“智造”,雖然僅一字之差,但內涵更豐富。
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認為,“中國製造2025”實質就是中國版“工業4.0”,而“工業4.0”製高點在於互聯網,這也是《政府工作報告》中“互聯網+”戰略的重要發展方向。他表示,工業4.0戰略是智能製造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。當前互聯網技術正在推動第三次工業革命,推動製造業向智能化轉型,而工業4.0就是建立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為基礎的互動平台上,使生產要素和資源要素的整合變得更加方便快捷。
“無論是德國倡導的工業4.0,還是美國提出的先進製造業戰略,都表明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都將集中在製造業。”鄔賀銓表示,利用互聯網技術提振製造業,將製造變成“智造”,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,是當前國內製造業企業發展的首要任務。
“‘互聯網+’可以說是此前工業化和信息化‘兩化融合’的升級版。”市經信委電子處處長張建聰表示,製造業借勢“互聯網+”,其發展戰略包括產品智能互聯化戰略,把新興信息技術融合到產品中形成智能互聯產品;實施人才結構多元化戰略,適應資本結構多元化,實現多元化人才和技術需求;實施產業生態係統優化戰略,將不同產業之間的優勢進行互補。
他表示,“互聯網+”給製造業生產和商品消費帶來的最大變化,將是產品小批量生產、多品種生產、生產周期縮短、價格下降、企業對客戶定製產品的反應更快,產品實現按訂單生產而非盲目生產後再去費力推銷,而且企業的資源優化、能源效率、投資回報率等也都將得到提高。
更重要的是,重慶作為老工業基地和製造業活躍區域,“互聯網+”對於工業服務業迅速發展、對於企業生存和經營模式創新,都將帶來極大促進作用,繼而讓重慶製造業迎來“核聚變”。